9月5日至6日,受今年第 11 號臺風“??庇绊?,福州遭遇強降雨襲擊,多地出現嚴重積水內澇,交通受阻。如何更好地治理內澇,福建省政協老委員專家組成員陳雨農建議,國內有很多城市在防澇方面取得不錯的經驗,值得福州學習借鑒。
臺風“??辈粌H給福建帶來了暴雨,珠三角也出現了強降雨,廣州、深圳、珠海等地發(fā)生內澇、滑坡、道路中斷等險情。值得一提的是,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暴雨,香港天文臺9月7日深夜發(fā)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,全港多個地區(qū)出現積水。而僅隔一天,香港特區(qū)政府就表示,由于天氣已趨緩和,交通及道路情況大有改善,決定于9月8日24時結束“極端情況”。
香港年均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,時有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到訪,使北郊低洼地帶和市區(qū)部分舊區(qū)面臨洪澇風險。香港如何治澇?香港在規(guī)劃之初就充分考慮了排水防澇因素,通過合理規(guī)劃城市地塊、道路、綠化帶、水系等元素,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效率和能力。
陳雨農收集了香港排水系統的資料,他表示,香港的排水系統由多個排水管道、泵站、水閘等組成,覆蓋城市的各個角落。這些排水設施的維護和保養(yǎng)工作也十分到位,確保在臺風來臨時能夠發(fā)揮正常的排水功能。
此外,香港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,通過合理調度、分流等方式,確保城市水資源的有效利用。香港還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,通過雨水收集系統等設施,減少城市內澇的發(fā)生。在臺風來臨時,香港會迅速發(fā)布預警信息,提醒市民做好防澇準備。同時,香港還加強應急搶險隊伍建設,確保在臺風災害發(fā)生時能夠快速響應。
“香港注重社會參與,鼓勵市民參與臺風防澇工作。”陳雨農說,福州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,通過宣傳教育、組織義工隊伍等方式,提高市民的防澇意識和技能,加強社會參與的力量。他認為,福州可借鑒香港在城市規(guī)劃設計、排水系統建設、水資源管理、應急響應機制和社會參與意識等方面的經驗,加強城市防澇能力建設,提高城市的抗臺風災害能力。同時,福州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,不斷探索和創(chuàng)新,形成適合自己的防澇模式。
國內各大城市同樣積累了不少治澇的經驗。北京全市海綿城市建成區(qū)達標面積比例達31%,實現70%降雨就地消納利用。此外,按照“當年發(fā)現,次年治理”的原則,滾動治理積水點119處;升級改造90座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,新建調蓄池66座,增加調蓄能力21萬立方米。按照《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(2021年-2025年)》,到2025年,將實現中心城區(qū)、城市副中心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65毫米不發(fā)生積水,其他道路及新城重點道路達到小時降雨54毫米不發(fā)生積水。
上海市通過實施“水鄉(xiāng)園林”工程,加強了城市綠地和園林的建設,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。同時,上海市還加強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和管理,提高排水系統的標準和質量。上海市水務局發(fā)布的《上海市河道(湖泊)報告》顯示:2017年,全市河湖面積共620.98平方公里,河湖水面率僅9.79%,不足10%。重視河湖水面率問題后,填河行為被嚴格限制,2022年,這一數字回升至10.3%,接近2035年不低于10.5%的目標。
自2015年4月,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和財政部確定16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以來,各地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相繼啟動。武漢就成為首批16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,通過在城市地面上鋪設透水磚、增設下凹式綠地、建設雨水花園等措施,讓城市能夠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雨水,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。目前,武漢市累計完成52個建設分區(qū)295.8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,占建成區(qū)面積32%;預計2023年還將建成海綿城市55平方公里,累計38%建成區(qū)面積達到目標要求。預計2023年還將建成海綿城市55平方公里,累計38%建成區(qū)面積達到目標要求。
南京綜合采取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推進下凹式綠地、透水鋪裝、綠色屋頂、雨水調蓄池等海綿設施建設,努力實現源頭徑流量控制,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小于75%。到2035年,南京80%以上的城市建成區(qū)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。
陳雨農表示,各個城市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,不斷探索和創(chuàng)新,形成適合自己的防澇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