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北京再遇降水
防汛工作刻不容緩
今天就來聊一聊北京歷史上的防汛
看看過去的“統(tǒng)治者”為了防止“水漫京城”
都采取過哪些措施?
過去北京也有專門負責水務管理的機構(gòu),疏浚河道、溝渠,設置水關泄洪等都歸他們管。防汛不力的官員,都是要被問責的。
歷史上負責河道疏浚和排水的機構(gòu)
北京城地處永定河東部,地勢西北高東南低,水向東南流,容易遭受洪水侵襲。自金代開始,歷朝均設置水務督察機構(gòu),負責京城河道的維護、疏浚和泄洪。
永定河故道
據(jù)《北京志·水利志》記載,金代都城內(nèi)的河道和溝渠,由督水監(jiān)的街道司負責修治,巡河官掌管巡視河道、修筑堤堰、栽植榆柳等事宜。金泰和四年(1204年),曾出臺一部對官吏的考核,其中一條就是要求水務官員確保“堤防堅固,備御無虞,為河防之最”。
元代時,水務和防汛的差事主要由督水監(jiān)負責,而對河道的日常管理則由大都河道提舉司負責。元世祖忽必烈曾親自任命過督水監(jiān)之職,并提出“守城大業(yè),利國之事,唯己任者,方可擔當?!?/strong>
金中都 元大都水系
城墻下設置水關排泄城市積水
水關又稱水門,俗稱水眼,是在水路流經(jīng)城墻的位置建造孔券式涵洞或過梁式涵洞,讓水道穿城墻而過,它既是引護城河水流入城市的涵洞,也兼有排出城市積水流入護城河為城市防澇消災的功能。
以水關形式排水、泄洪,遠在金代就已經(jīng)有了。當年修建金中都城時,便依地勢在南城墻和東城墻下修建了多處水關。1990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右安門外發(fā)現(xiàn)了金中都城墻下的水道遺址,大約位于金代中都城南城的豐宜門與景風門之間,主要由城墻下過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、洞內(nèi)兩廂殘石壁、進出水口兩側(cè)的四擺手及水關之上的城墻夯土組成,其修建年代為金天德至貞元年間(1151年至1153年間)。
金中都水關遺址
元代修建大都城時,為了防止護城河水量過多排洪不及,在南城外修挖了文明河以泄洪排水。在修建城墻時,預先在城下修建水關涵洞。城內(nèi)遇有大量積水時,可從水關及時排出,消除大都之水患。
明清時期北京內(nèi)城共有七座水關:東直門西頭道敵臺水關、朝陽門南頭道敵臺水關、崇文門西第七道敵臺水關、正陽門東第十一道敵臺水關、正陽門西化石橋水關、宣武門西水關、德勝門西龍王塘水關。外城七門中除廣安門至西便門之間“并無閘座水門”,其余各城門之間均有水關。
每到汛期,各座水關均由兵馬司派專人值班看守,以防阻塞,影響城內(nèi)積水排除?!洞竺鲿洹?卷二百)載:明朝京師各水門“設立通水器具,于該衙門撥軍二名看守,遇雨過,即令打撈疏通?!?/strong>
東便門西側(cè)的西水關
水務官員瀆職歷代均有懲治措施
據(jù)傳,嘉靖年間開挖外城護城河,工程量大,工期較短。為了趕工期,所開挖的永定門至右安門一段的河道較淺,未能達到河水涌流的深度,更起不到泄洪的作用。在此督察的水務官員收了包工頭的好處,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不想此事被告發(fā),包工頭被抓了起來,督察官員以“監(jiān)察不力”和“受與賄賂”之罪被“廷杖六十”后革職,并發(fā)配邊關。
1990年永定門東外城南垣及護城河
清代把疏浚河道、溝渠視為“事關守城大事”,玩忽職守的水務官員都有重罰。清代因為修筑河堤、疏浚防汛不力受到處罰的官員達百余人,或被革職,或被廷杖,或被發(fā)配,或被罰俸。
還有一個故事:清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七月,京城連續(xù)多日降雨,內(nèi)城多有積水,嘉慶皇帝甚感不安,便令工部尚書與之出皇城巡查。當巡至宣武門西水關附近時,見積水過膝,步履艱難。工部尚書查看后,疑為水關阻塞,排水不暢,但卻不見在此值守的八旗兵丁,于是在附近尋查。忽聞距水關不遠處值房內(nèi)有人高聲喧嘩,走近一看,是多名八旗兵丁正在打牌,桌子上還放著兩個酒壺。嘉慶皇帝勃然大怒:“汛情如此嚴峻,竟在此消遣,實為失職,必當嚴懲?!彪S即令人將這幾個玩忽職守的八旗兵丁押至刑部大牢問罪。三日后,主管水道疏浚的步軍統(tǒng)領以及八旗步軍協(xié)尉等官員也因督察不力被革職,甚至連工部尚書也被問責,罰俸三月。
【來源:網(wǎng)絡,僅作行業(yè)分享,版權(quán)出處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小編刪除】